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是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文件。多名香港學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認為,香港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中能夠扮演積極角色,特區定要抓住融入國家大建設的機遇才有前途。
從“十一五”規劃綱要開始,把香港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框架之中,在其后的每次五年規劃綱要中提及香港的內容和篇幅逐漸增加。這體現了國家對香港的關懷和重視。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陳清泉看來,“十四五””規劃綱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標志國家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一定要抓住融入國家建設的機遇,香港才有前途。作為高度現代化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有能力和優勢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便是香港發揮所長、貢獻國家所需近在眼前的機遇。大灣區已經進入國家的戰略,國家有決心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上最美好的大灣區。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需具備四大要素,包括著名大學和科學家、大型應用研究院、企業和市場以及金融,香港在大學和金融方面有優勢,而大灣區的中國內地城市在另外兩方面是長項,兩者合作前景廣闊。大灣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香港的金融功能應進一步提高,以實現對高科技的精準投入。
“十四五”規劃綱要亦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香港目前已是全球領先的航運中心,香港國際機場正在建設第三條跑道,建成后將提升快速運輸高價值貨物的能力。與之對應的航運服務業,包括融資、管理、保險等,香港也有良好基礎。
過去、現在、將來,香港是整個大灣區經濟體系的一部分。香港的貿易和物流最主要的功能是服務大灣區,大量跨境經濟活動在此進行。由于市場需求仍在不斷增加,廣州和深圳的機場與集裝箱碼頭近年發展勢頭強勁,大灣區的基礎設施發展起來后,對區內物流業和航空業發展都有推動作用。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香港企業和在內地生活的香港居民在內循環和外循環格局中有其積極角色。在內地營商的香港人,他們的業務范圍往往同時涵蓋內地和海外。而隨著內地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香港人或選擇在內地享受退休生活,他們較高的消費能力對推動當地經濟發展亦有好處。
( 本文來源:中新社香港 ) |